梦游巴西 没错就是这样舞动人生:桑巴 巴西战舞

1500年春天,葡萄牙著名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率领着当时葡萄牙最庞大的远航舰队,在远离非洲西海岸的大西洋深处,沿着一条假想中的弧线向南航行。没有人知道,在他们的前方等待他们的是地狱还是天堂。没有地图,没有可靠的航线,茫茫的夜空中,唯有南半球天空中最明亮的南十字星座,不断指引着这群疯狂探险家,驶向未知的南方。1500年4月,在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风暴之后,卡布拉尔的舰队到达了今天的巴西东海岸,激动的佩德罗·卡布拉尔,将这块神秘的、翡翠一般的热土,称之为圣十字。5月1日,在一大群好奇的印第安人的围观下,卡布拉尔在这片土地上,举行了第一个弥撒。

在今天巴西的国旗正中,有一个象征着星空的深蓝色菱形。在菱形的正中,正是当年指引着航海家向南航行的南十字星座。它由四颗亮星组成了一个明亮的十字架。奇怪的是由于天文岁差的影响,这个《圣经·约伯记》中称之为南方密宫的星座,十世纪之后,北半球几乎完全无法看到。然而,这个从《圣经》中消失的星座,在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心里,却是驻立在无边黑暗之上的上帝之子——基督的耀眼象征。

然而,在南十字星下,驶向巴西的不仅仅是希望与和平。1500年的航海大发现,也是葡萄牙血腥的殖民历史的开端,30多年后,葡萄牙人将从非洲西海岸国家安哥拉、刚果掠夺的大量黑奴,运送到他们在巴西开辟的新港口——萨尔瓦多,靠着黑人的血汗建立成甘蔗与香蕉和财富的帝国。据历史统计,在随后的300年里,前后运来的黑奴人数高达1200万。这无数的黑色灵魂,将永远地改变巴西,这片飞翔着金刚鹦鹉的翡翠花园。

被困在阴暗潮湿的船舱里,黑奴远离故土,在长达数个月的颠簸中,很多人没有到达彼岸就去了天堂。当时,葡萄牙的白人奴隶贩子,也担心路途遥远,黑奴窝在船舱中的笼子里,到岸时不是死就是腿脚残废,白白损失了好价钱。因此,他们每天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赶到甲板上,敲打酒桶和铁锅,用欧洲流行的快速波尔卡舞曲为他们伴奏。然而,黑人跳的却不是欧洲人熟悉的乡村波尔卡。其中一种以扭腰摆臀为特色的非洲舞蹈特别抢眼,在安哥拉语中,这种舞被称为“森巴”,它是一种很激昂的非洲肚皮舞。这种带着浓烈的黑非洲基因的舞蹈动作,后来成为了巴西桑巴的核心。

然而,在巴西500多年的历史上,混合了黑人肚皮舞与欧洲波尔卡舞蹈的桑巴,最后形成与定型,其实只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并不存在明确的桑巴音乐与舞蹈。今天,人们一说巴西,就是桑巴,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巴西5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桑巴本来只是一种特殊的舞步。在背景离乡的漫长困苦中,黑人寻找着简单而直接的快乐。他们把树干挖空了作鼓,把树枝拉弯了做成弓弦,用最原始的乐器,演奏着各种欢快的音乐与舞蹈,而这一切最终都被汇入,桑巴歌舞的怀抱中。

直到1939年,巴西大美女卡门·米兰达被好莱坞看中,她顶着一头水果,把这种巴西的土风舞,带出了国门,桑巴才被世界所认识。

然而在巴西,桑巴不仅仅是一种电视上、狂欢节时抓眼球的表演项目,它同时也是巴西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里约几乎每一个区都有自己的桑巴学校,每一个桑巴学校,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小社区。人们象支持各自的足球队一样,支持着自己的桑巴学校。每到周末,巴西人会聚集在这些学校里的操场上,一起吃巴西国民美食——黑豆饭。然后,老老少少一起大跳桑巴。围成圈一起跳,男女对舞,或者一个个漂亮的巴西妹子,轮流独舞。看谁扭得更快、更疯狂、更性感!

在上世纪初,巴西仍是一个种族极度分裂的国家,黑人舞蹈中存在着,舞者间大量的身体摩擦。一直被巴西过去的政府视为下流,是粗鄙的黑人文化象征,而明令禁止(除了狂欢节例外)。1920年,一支桑巴舞团前往巴黎表演时,还曾引来当时巴西的主流媒体一片谩骂。

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种族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桑巴学校一时遍布巴西,席卷全国的桑巴运动不分种族,意外地让巴西在500年后,完成了真正的民族认同。正象桑巴名曲:Mas Que Nada中所唱:

在今天,桑巴不再是巴西黑人苦中作乐的发泄,而是全民一体的文化狂欢。奇特的是,在巴西,并不存在那种欧洲舞厅里揉和了探戈的标准森巴舞。每个学校、甚至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的桑巴舞步。从轻快的传统鸠罗曲和节拍强烈的伦巴达舞曲,甚至到酒吧里弥漫着的巴萨洛瓦音乐,其实都属于桑巴文化的范围。

巴西各地的桑巴,也不一定都是一个节奏。所以,它甚至不是一种拥有固定节拍和舞步的舞蹈。相反,倒是盛装的服饰与热辣的激情,让人们一眼就能感受到桑巴的热量正扑面而来。在快速的节奏中,美人微屈着性感的大腿,踩出曼妙而随意的舞步,疯狂扭动的腰肢,让全身上下的华丽装饰,象孔雀开屏一般耀眼而迷人。巴西人用桑巴释放着生活的压力,用狂欢来沟通着邻里、种族间——日常相互疏远的灵魂。

几年前,偶然看了一部泰国的功夫片《冬荫功》,第一次见识了巴西著名的战舞——卡波拉。虽然,最后男主角朴实无华的泰拳胜出,然而,巴西战舞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华丽的倒立、侧翻、旋转踢,让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霹雳舞,简值如同小儿科般无聊。巴西战舞绝对是巴西文化中,一枝奇葩。它既是格斗之术,又是宗教仪式,同时也承载着巴西古老的黑人歌舞基因。

在16世纪时,葡萄牙人里西非地区大量运来的黑奴中,从安哥拉、刚果与莫桑比克等地的班图族人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非洲来的新移民,将他们在家乡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带到了新世界,但由于主人的蓄意压制,许多传统活动无法明目张胆地举行。据说卡波拉,就是在这种压迫的环境下生成的。

奴隶表面上是在跳舞,但本质上是一种悼念亡者的宗教仪式。它使用特定的乐器与音乐伴奏。核心的两位男性舞者,合着音乐的节拍,以华丽的翻滚、踢腿动作相互搏击。在西非的刚果,这种仪式和斗鸡祭祀有关。而在巴西,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对抗与反抗,把它发展成了一整套格斗之术,结合了大量侧空翻、回旋踢、倒立等武术动作,这种以腿部攻击为主的格斗术,在巴西黑人,甚至印第安人中都广为流传。格斗中的卡波拉舞者,甚至会在腿脚上暗藏利刃。过去许多卡波拉对舞,的确是以踢倒对手获胜。

卡波拉的配乐,也极尽黑非洲的原始风味,黑人乐师使用这种特殊的乐器(Berimbaus),演奏出节奏分明,却又旋律悠扬的质朴音乐。

1888年,巴西的奴隶制度废除以后,许多被解放的奴隶恢复自由身份,涌入巴西的主要大城市,但却因为找不到适当的工作而加入了帮派组织。在帮派里,他们却用卡波拉打架,成为令当局非常头痛的大问题。政府在1892年时制定的新法律中,就明令禁止修练和使用卡波拉,违者会被处以非常严重的刑罚。

然而,政府的禁令并没有令卡波拉消失,只是转为地下。为了避免警察与官方的追缉,卡波拉的参与者在活动时通常不透漏自己的真名,而是改用外号互相称呼。这样的传统一直到今日都还在使用,当卡波拉舞者通过受洗仪式正式入门时,他们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专用外号。

然而和中国功夫一样,在冷血的枪炮面前,巴西战舞算不得什么。就算是巴西著名的黑帮,也不再需要卡明波的助战。倒是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和蕴含其中的力与美,始终让巴西人无法忘怀。它仿佛是联系巴西与遥远黑非洲的一条隐约血脉。

巴西政府对卡波拉舞的禁令,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才正式结束,卡波拉宗师宾巴师父,亲自在总统面前表演。在宾巴师傅不可思议的腿脚功夫之上,跃动地早已不再是生死相搏的旧式命运。而是一种优雅之力的舞蹈。它和桑巴一样,在上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承认与推广中,迅速普及,象野火一样把巴西人的热情彻底点燃。

时至今日,卡波拉舞,早已发展成巴西国技,除了专业的、以评分制为基础的卡波拉比赛,它更多的是一种表演。和武术比赛一样,它也不再以踢倒对手作为获胜的标准。如果说桑巴,绝对是属于巴西女人的舞蹈,男人只是不起眼的配角。那么卡波拉舞则正好相反。

如今在巴西美丽的沙滩上,你经常会看到精力十足的年青人赤脚围成一圈,黑人白人不分种族,尽情地翻滚腾挪,周国的同伴用简朴的乐器为舞者伴奏。炫技性质的卡波拉表演倒像是一种:更潇洒、更飘逸、更有互动性的现代街舞。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