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意大利摄影家马达罗:我的心一半在中国

  自1976年至今,意大利作家、记者、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已来华204次,几乎走遍了中国,有媒体称他为“现代马可·波罗”。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个以私人记者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人士,拍摄了1976年至199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色照片3.5万余张,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他是非典期间中国新闻报道的外籍指导专家,他举办的藏族文化展改变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7月6日,作为入选“中外摄影对着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大展国外名家作品样本的意大利知名摄影家,马达罗专程来到北京,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签订作品授权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马达罗接受了本报专访,从如何与摄影结缘,谈到了为什么一次次来中国拍摄,如数家珍般地分享了自己的中国情缘。

  火车停在开往西北方向铁路线的一个车站,在中途停靠的站台上,旅客们下车伸展四肢,向停在站台上的售货车旁的售货员购买些饮料和食品

  马达罗:大概八九岁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台带定焦镜头的小相机,我就有机会给家人、朋友和宠物拍一些黑白照片,从那时开始对摄影感兴趣。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有机会从一位摄影师朋友那里买了一台二手相机,我的拍摄也不再局限于家人;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我又买了一台柯尼卡相机——我来中国拍照片用的也是这台相机——只有一个55毫米定焦镜头。那时候的相机都是全手动的,我会测试不同光线下的光圈和快门组合,从来不用测光表,我要按自己的意愿掌控光线的明暗,就这样自学了摄影。

  马达罗:1975年底,我受邀前往巴黎参加一次国际性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在那次会议中我认识了中国驻法大使,在大使的安排下,1976年4月我乘坐中国民航每周一次的巴黎—北京航班,途经卡拉奇,辗转来到中国。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带了25个胶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摄,我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拍摄,也不知道曝光准不准确。回到意大利之后,我觉得印放出来的照片非常漂亮。后来,我还带过一个广角镜头,但是只用了几次,我还是喜欢标准镜头的视角。

  马达罗:我在1976、1977、1979这三年中拍摄过大量照片,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我从来没有拍摄过专题,多年以后我才出版了第一本书,这样可以让我的影像档案更好保存,希望这些照片以后能对中国人民有用。

  马达罗:我觉得她说得对,否则很难解释我对中国的热爱。我妈妈是老师,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给我读过一本小人书,里面有关于中国的故事,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中国有了初步的概念。后来我又读了马可·波罗的故事,画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地图线路,想知道为什么马可·波罗会去那么远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还没有什么有关中国的书籍,因为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于是十二三岁的我就在报纸上找有关中国的消息,做成简报;15岁的时候,我买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那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状况,我在大学里更进一步学习了中国历史,从那以后我就坚定了要到中国去的信念。

  马达罗:可以说我的心一半在中国,另一半在意大利。在意大利的时候,我的中国心想让我回中国,反之亦然。每一次来中国,都有新的感受。第二个问题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我拍了很多照片。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来中国拍照片,我就决定不拍了。

  马达罗:现在来中国的外国人已经非常多了,大家都带着手机,随时可以拍照;如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现在用手机拍下照片只是为了记住自己曾经去过某地,但是在那个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我拍下那些照片,因为我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非常了解,以此为基础不难判断出中国在未来一定会崛起,所以我认为中国有一天会变得强大,这些照片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许有一些带着相机的外国摄影师会拍一些照片,但是拍的都是标志性建筑,很少有人会对日常的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感兴趣,所以我认为我的照片是一种有力的见证。

  马达罗:我在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北京等地的博物馆举办过展览,让我自己选择展出哪些照片很困难,基本上都是博物馆的策展人帮我做选择。有的展览还组织过寻找几十年前照片中的人物的活动,我会把照片印放出来送给他们,很有意思。

  中国摄影报:204次来中国,您对这些年中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如果时间能够重来,您还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中国吗?

  马达罗:尽管各个城市变迁的速度有快有慢,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的精神并没有变,主要的地标性建筑并没有变。人们面对变化肯定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但当时的照片记录下的场景让人们能够感受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我热爱中国,如果能有机会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选择来中国,但不是自己来,我一定会带上我的家人。这么多年,她们非常理解我,她们了解我对中国的感情,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不可能这么多次来到中国。

  马达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但是要将之变为现实有一定困难,景观发生了改变,关键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也在发生着改变,我认为这才是影像记录的关键;在用眼睛拍摄的同时,还要用心拍摄,这样得到的影像才能流传得更久远。

  中国摄影报:您有14幅照片成为“中外摄影对着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大展国外名家作品样本,您能挑几张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马达罗:那张在洛阳拍的照片,在询问了朋友之后,我才知道照片中的老人病了,当时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他送到医院,这样的瞬间很珍贵,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那张扬州搬家的照片也很有意思,当时自行车或三轮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就像现在的汽车一样,什么东西都靠它运输。我通过这些照片想要记录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爱。

  马达罗:由于世事变迁,拍摄难度加大,但是大家都是专业摄影师,肯定有各自独特的技巧。我想说的是,要抓拍,要捕捉人们真实的生活,不要过多作秀;每张照片都是一个神奇的瞬间。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