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购公司到全球家具零售巨头坎普拉德是如何创造北欧神话的?

  当然宜家也凭借它无可复制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和高性价比,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截止目前,宜家已经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00多家商场,在电商盛行的今天,它几乎是开一家,火一家。

  那这家家具巨头到底是如何练成的呢?你别看现在的宜家商场占地面积广,商品琳琅满目,你可知以前它只是一家小小的邮购公司。

  宜家创始人英格拉.坎普拉德从小生活在瑞典的一家农场里,虽然出生农村,但坎普拉德从小就很具商业天赋,5岁的时候,他就通过向身边的小伙伴售卖火柴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其实也就是一些小零花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坎普拉德的生意越做越大,中学时候他床底下的大皮箱里已经囤积了不少钢笔、手表等商品。

  1946年,已经17岁的坎普拉德,想在去读商贸学校之前建立自己公司,最后在叔叔的帮助下,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就这样宜家在瑞典诞生了。宜家(IKEA)的名字也有特定的含义,I是坎普拉德名字英格瓦(Ingvar)的首字母,K是他姓氏坎普拉德(Kamprad)的首字母,E和A分别是他出生农场艾尔姆塔里德(Elmtaryd)和生活村庄阿根纳瑞德(Agunnaryd)的首字母。

  刚成立的宜家还是继续以前的业务,做一些小买卖,比如销售钢笔、文件夹、画框、手表等,只要是坎普拉德能想到的低价产品,他都卖。当然如果没有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可能宜家可能也不会成为家居巨头,而是别的什么知名企业。

  宜家诞生的时候二战刚结束,虽然在战争中瑞典保持中立态度,没有直面战火,但也同样处理水深火热之中,经济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环境下,瑞典需要复苏经济,城市需要发展,于是开始了大面积建造住房,而家具需求也应运而生。

  坎普拉德看到了家具市场的巨大潜力,在1948年他也开始刊登广告售卖家具,随着销量的增加,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坎普拉德发现根本记不住所有商品的编号,于是他就制作了《宜家通讯》的商品目录邮寄给客户,然后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填好购货订单再邮寄给他,最后再由工厂按订单配送。

  宜家就这样从小商贩转变成了邮购公司。随着业务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来,坎普拉德明白只有从根本上打消顾客的顾虑,让他们亲眼看过产品,亲手摸过家具,才更愿意为此买单。所以坎普拉德买下废弃厂房,举办家具展,让客人都去真实地感受。

  随着宜家的不断壮大,也让竞争对手们眼红了,他们限制宜家参加商品交易会,联合起来给宜家的供货商施压,希望以此抵御宜家。但这不仅没有阻碍宜家,反而又一次给了宜家机会,坎普拉德明白需要有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才行,于是又成立了一系列的公司为宜家保驾护航。

  由此,宜家又一次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完善了自己的家具体系,此时竞争对手已被宜家远远甩在了身后。

  随着业务的扩张,宜家又走上了一条新道路。坎普拉德有一次去参加家具展,发现展览的商品都很昂贵,他又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些昂贵的商品只能供富贵人家享用,那些不富裕的人难道就不能享受好的家具吗?

  于是宜家又开始了物美价廉的道路,开始设计一系列平价产品,并打出有价值的低价格的口号。并且这种以物美价廉为出发点的设计,也一直贯穿于宜家企业中,沿用至今。

  不仅如此,低价策略也间接促使了宜家的全球化道路,在宜家之前,没有一家家具商能遍布全球,原因也很简单,家具集体庞大,运输成本太高,根本办不到。但宜家做到了。

  1953年,有次坎普拉德正在苦恼如何把一张桌子放进汽车时,他的助手突然说“你为什么不把桌子的腿拆下来分别放进汽车呢,这样占地空间就小了”。坎普拉德灵光一闪,意识到传统的家具售卖,从工厂到仓库,再到商场,最终到顾客手里,经过三次运输,一半的成本都花在了运输上,如果能够减少运输成本,那么家具的价格还能降低不少,买的人肯定也会更多,于是就有了宜家平板包装的创意。

  宜家通过极简法则实现了这一创意,它先在城市边缘建造了大型的仓库和商店用于货物周转,然后对产品进行了调整,增加产品类别,揽括了从寝具到艺术摆件的所有家居装饰品,但是每种类别的产品又相对较少,比如杯子这个类别,可能就只有一种款式,没有其他款式可选,顾客也就只能选择这一种了,这样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还提升了销量。

  同时宜家还自己设计商品,用心的挑选生产商,只给他们种类很少的产品生产,但是数量却很庞大,这样生产商的成产减少了,宜家的议价能力就提高了。

  此外,宜家还摈弃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它没有销售人员,而是对产品标明清晰的指示和目录,让顾客自行挑选,再到收银台结账,最后由自己运送回家,这些简化使宜家从生产到售卖都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让宜家的家具能够比传统系统低一半。

  在宜家物美价廉和平板包装的理念下,宜家的商品越来越人性化,销量也逐年递增,竞争对手只能望其项背。

  1962年宜家就已经创造了6000万克朗的营业额,也是瑞典最具影响力的邮购公司,但它却只有阿尔姆霍特一个声明鹊起的门店,也就是说瑞典的市场和空间也满足不了坎普拉德的野心,他需要更大的市场。

  1963年,坎普拉德在挪威开出了第一个除瑞典以外的分店。差不多同一时间,媒体宣传也给了宜家对外扩张的契机。

  1964年,宜家给在投递出80万份《商品目录》后,一家叫《家居百科》的杂志,发表了一篇动容的调查报告,里面说在宜家花33克朗买的椅子,质量比大商场标价168克朗的质量还好。

  这家杂志此前从未关注过宜家,现在却给予高度评价,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甚至就连专业设计师也诬陷说宜家的低价产品抄袭、剽窃他人,才会如此便宜。

  《家居百科》杂志当时的女记者玛丽安娜·弗雷德里克松为了验证宜家的质量,决定亲自到宜家去看看。她带领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起,对宜家商品样式、功能、价格进行了全方对的考察,并和其他厂家的商品进行比对后,惊奇的发现几个品牌装修房子的花费天差地别,用宜家布置的房间花费最少,只用了2770克朗,而其他厂家最高的高达8645克朗,竟然差了6000克朗。

  当大众知晓结果后,更是大大提升了宜家的好感度,《家居百科》杂志的报道让宜家知名度和好感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此后,宜家就开始了它全球扩张的道路,不断的在海外开设分店,挪威之后很快又在丹麦开了分店,到了1974年宜家又开辟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德国市场,此后又一路扩张到加拿大、荷兰。到了20世纪80年代,宜家又拿下了美国和英国市场,并且还打造成了当时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市场,随后,宜家再也停不下扩张的步伐,继续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到现在,宜家已经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开出了300多家分店。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宜家的成功绝非偶然,特定的历史环境创造了它,坎普拉德的智慧和灵敏嗅觉又带领它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奠定了基调,媒体宣传带给它更高知名度,市场竞争又加速了它全球化的进程。

  如果没有二战,没有特定的历史大环境,还会有这家家具巨头吗?这些我们都无从考证,但确实宜家的成功也带给我们不少思考。

  我们自己作为职场人士,是否有坎普拉德那样明锐的眼光,是否有他的智慧,能抓住机遇,创造自己的王国呢?

  不管是从小贩卖火柴,还是后来的灵光一闪,坎普拉德的这种敏锐,都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是我们自己处在坎普拉德的时代,你会想着通过卖火柴赚钱吗?你又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敢去注册自己的公司吗?你又能在别人随意的一句提示里想到平板包装,可拆装的创意吗?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